高房價引發世代對立,亦成為參與經貿國是會議年輕代表關切的議題。政府為了解決高房價民怨,期望以房地合一課稅,是否能有效遏止炒地、炒房之風,個人是持懷疑態度。

認真回溯,可發現其實這一波高房價漲風,是政府施政連環「錯」所積累起來。要打房或抑制高房價,不從這些「錯」導正,是很難有效遏止炒地、炒房之風。除此之外,房地合一課稅,同時要將土地增值稅維持現況,根本表明要「漲價歸私」繼續鼓勵全民炒房炒地。

政府第一錯,在政府放棄供應「公有住宅」,回想過去「無殼蝸牛」運動,逼使李登輝前總統做出「六萬元一坪國宅」決策,當時房價確實應聲而倒,不少房地產業者也垮台,因此要遏止高房價政府供應「公有住宅」是不可缺手段。

目前房價一再創新高,購屋者一點議價權都沒有,只能被動成為房價接受者,倘若政府有住宅供應力量,購屋民眾就有選擇空間,也有了議價力量,因此應好好想出可行的「合宜住宅」、「社會住宅」供應方式。

政府第二錯,在「土地增值稅」減半徵收,此舉是扁政府當年為了「救房市」所做出的決策;原本有落日條款規定,但再延長時拿掉落日條款,造成目前房地產交易,輕稅負,助長全民炒房、炒地,讓原本一些企業家不願再投資本業或新興產業,轉向輕鬆高報酬的房地產。扁政府的規定,馬政府其實是可再收回,但文官的怠慢,讓高房價野火,一發不可收拾。

政府第三錯,在拚命減免時,為平衡財政出售國有土地,這個措施讓建商用比正常價格稍高的錢買國有地,一次又一次地價創新高,連帶也把房價也炒高,此刻建商會要求資產重估,因此有些建商可能不花自家經費,從銀行取得貸款來買地,讓全民雙三輸(地價變高、土地被財團拿手、價款全民埋單)。

政府第四錯,在錯誤容積獎勵與移轉政策,沒有精細的容積獎勵與移轉政策,讓建商針對都市更新大發利市。以文林苑為例,現住戶僅卅戶,完工後變八十六戶,容積增加近二倍,這種都市更新,使得台北地區中古屋房價飆漲,與新屋價格相互交織,讓大台北地區房價齊揚不可收拾。

政府第五錯,在明知目前房地產稅制是輕稅,不知從交易所得與租金所得去查緝逃漏稅,直到「三黃一劉」才動起來,已讓許多炒哥炒妹賺翻天,目前從台北地區轉戰到中南部,繼續危害台灣房地產健全發展。

政府第六錯,在選擇性信用管制太晚啟動,讓建商、炒客太容易從銀行借貸資金炒房、炒地,也未規定建商餘屋不能再貸款,放縱建商與炒客一起炒房。

最後一個錯,是遺產稅放得太寬太快,原本寄望台商資金返台投資帶動產業再發展,不料變影陪聊天八大行業成返台購房,讓建商藉機炒 房。

七個錯的交叉作用,引發台灣史上最嚴重的房地產價格飆漲,讓人民苦不堪言,台北市還成為購屋痛苦指數全球最高城市。炒客、建商、銀行、房仲業者都有錯,但最大錯還是來自政府的怠惰。

政府惟有從「錯」去認真虛心檢討,七個錯有四個是財政部的責任,日前的房地合一課稅,並未實質解決漲價歸公問題,對炒房炒地留有很大空間繼續炒作,是解決不了高房價問題。



9BD6A1B045376AEC
arrow
arrow

    jbv9l99xp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