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這幾年的確是變了。不是指表面上的繁榮或建設,而是人心深處所顯現出來的精神價值。但諷刺的是,九七回歸之後,香港曾經陷入一段為期頗長、低迷不振的景氣,當初靠的解藥,卻正是中國大陸挹注的資源!只是,當「中國因素」成為香港景氣繁榮關鍵要素後,物極必反,如今香港的佔中環、遊行抗爭等訴求,無一不指向「中國因素」這核心命題!正因始料未及,才導致港府成了夾心餅乾,而北京則除了惱羞成怒,以傳統的恫嚇、黑手干擾外,亦無法以正面手法來號召港民認可。長此以往,雙輸局面,幾可預期。

香港民間親民主派的獨立社群媒體《主場新聞》,突然無預警結束,催生者的蔡東豪欲語還休,引發背後遭到極大壓力的臆測;「我恐懼」這三個字,出自蔡東豪之口,明白點出「香港主場」的現實處境,在「一國兩制、香港特區」的形勢下,港人治港的期待,到底能有多大空間?該爭取多大空間?這不只是鬥氣,更是鬥智!甚至,恐怕要說,用的是一種巧智,而非硬碰硬的對撞。

港人的心情,其實早就不言可喻了,這幾年動輒數十萬人上街頭的表態,北京何嘗不知?但北京似乎酒店小姐也鐵了心,在最具實質與象徵意義的特首普選一事上,北京口徑相當堅定,看不出有真正滿足直接普選訴求的意思。「我城、我觀點、我主場」的民間訴求,在北京看來,若不啻是一種擺脫特區架構的另番說詞,那北京的疑慮與介入,自然不在話下。然而,另一種態度是,如果北京能真正理解港人心境,或香港民主派力量能明確傳遞可行而非無限上綱的訴求,雙方願意對話出一個在特區架構下,滿足港人自治與北京主權不受挑戰的雙重設計,那北京與香港的雙贏方有可能。

香港不是台灣,台灣也不會走上香港之路。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題,香港向台灣取經,應該是在爭取權益的手段上,學得、懂得更多技巧。台灣民間支援香港爭取自治空間,也不宜把主權獨立的台灣經驗,動輒搬到香港制服酒店,否則不僅無益於香港,更容易治絲益棼的把問題弄複雜。



9BD6A1B045376AEC
arrow
arrow

    jbv9l99xp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